写给小西瓜🍉
我对小西瓜说我爱你,但它🌱长大后 我还是会吃掉它,
那么我真的爱它吗?
似乎看到了农业文明的缩影,我的爱始终嵌套着培育-收割的闭环中,意识行为预设了西瓜的工具性。
小西瓜,我要报答你,我要带着种子去旅行,谢谢你成为我的夏天!
仅以浅薄的爱映射被忽略的常态,
瑾愿每一篇文章能让你想起一点点被遗忘的“曾经”。
我对小西瓜说“我爱你”,尽管他还是小种子。
- 浪漫的人赋予这种爱意义——我享受它的成长,赋予它意义;
- 实践学家认可西瓜作为食物的天然使命,相信吃掉西瓜是另一种“爱”的实践;
- 存在主义者指证:存在先于本质,存在本身就是意义;
我为它主持公道:意义是人赋予的,西瓜的生长就是存在的意义。成为果实是它的宿命,但不是命运。
我的爱又是什么,也许是“小西瓜”作为可爱幼态的感知触发物和我作为“养育者”的满足感,这种爱始终嵌套在“培育-收割”的实用闭环中,意识行为已预设了西瓜的工具性。
1. 爱的悖论
这个话题下的矛盾点在于:情感投射与生物本能的冲突。
人类的「主动选择」
我提供了水、肥料、保护,可能让它免于虫害干旱,但也提前终结了它自然衰亡的可能性。
现象学还原: 我们以现象学还原,停止将西瓜预设为“食物”或“情感载体”,回归其原初显现:一团遵循光合作用规律、向地性生长、通过卷须攀援的生命现象。它的存在先于人类定义——开花非为取悦,结果非为被食,仅是基因编码与生态位互动的纯粹展开。
无用的道德表演:许多传统文化在收割前会举行仪式,通过郑重对待食用行为,将“利用”转化为“共生的尊重”。以”爱和感恩”的名义实施掌控,正如殖民者用”文明教化”掩盖掠夺。不过是人类又给自己贴了“感恩者”的标签,试图抵消不对等的共生,遑论感恩。
植物的「被动生存」
它的一生都在进化设定的基因序列中——开花结果、传播种子。植物往往通过被吃掉达到传播和繁衍。人类行为似乎在帮助它们“实现目标”。而这样的帮助是残缺的。果实达到“好吃”的标准就被摘下,其他传播者无法进行自然传播,藤蔓未枯萎也许就被铲除。人的干预强行截断了其完整生命轨迹,将传播种子的使命简化为”被食用”的单向度结局。
2. 植物的非面容困境
- 列维纳斯的伦理学建基于他者的“面容”引发的责任,但西瓜缺乏人可识别的表情、语言或反抗能力。
- 这导致它极易被降级为无面目的存在者,其“他性”被培育者的善意暴力遮蔽:“我爱你”的宣言暗含殖民逻辑——正如欧洲探险家爱新大陆却摧毁其生态。
本质:这是人类农业文明的缩影——通过干预自然获得高效生存。物种间不对等的共生,使爱被异化为掌控生命周期的权力?
我最终愿意承认,吃掉西瓜是碳基生命网络的能量递归,生命连续体的重组。
谢谢你,小西瓜,我愿意帮助你流浪到远方。
而我终将也会变为腐木,成为组成西瓜的元素。
落叶归于尘土不是悲剧,而是槲寄生与橡树的古老契约。每个存在都是宇宙能量的暂驻形态,其消亡非悲剧,而是永恒流转的必然乐章。
风吹草青,走在路上,便落泪了。
我感叹生命作为一个载体在时空下的短暂缩影,幻想视野之外未曾蒙面的精悍捕影,崇拜在生存搏斗中殊死一搏的个体,却痛惜被指控命运难以改变的物种。
我终于知道,热爱,仇恨,痛苦,悲悯可以毫无紧要的存放在一颗心里。
一生有爱何惧风飞沙。此刻,我与万物同悲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