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过是岩石暂时获得感知能力的某种形态。
一只鸟停在狮子的鼻子上。科学家用 lidar 扫描狮子的毛发、角向量;用生物电极检测鸟类肌电信号;1000种传感器构建降维可量化的“安全距离-反应距离”曲线,试图理解这一瞬息的因果,却过滤了流淌在黄昏光线中的古老休战契约。
这是人类无法参透的超越食物链的生态间性。我们太容易把爱归为单一完全的爱情、亲情,或许人永远不会看到爱的完整性。这种对爱的感知的丧失性是人癌变的开始,也是埋藏在基因里的最深惩罚。
一、人类中心主义数据采集的三大症结
数据标注的价值观嵌入
人类标注者对数据的筛选与分类必然携带人类中心主义预设(如将“整洁草坪”定义为“优质生态”,忽视苔藓群落的自主价值),导致算法强化人类利益优先逻辑。
正如同人工智能的能力被框定在数据库和算法里,无法检索出“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和“1000年后的世界是怎样的”问题。它是个完美的推理工具,不错的检索工具。当将它拿来生成答案时 始终要记住,他的思考永远有局限,而你的不是。采集目标的功利化设定
传统数据采集以服务人的需求为核心(如城市空气质量监测仅关注对人体有害的PM2.5,忽视昆虫感知的微气候变化),遮蔽非人类主体的生存需求。即使用DPSIR模型也容易会产生偏好人的不持续导向。训练数据的控制权垄断
数据工程(设计——采集——加工——质检)垄断对机器认知的塑造权,使算法成为“人类意志的统计工具”,无法生成真正独立的生态视角。
如果将上面的归结为空间遮蔽,第三点就可以归结为时间遮蔽:短周期数据难以反映生态系统的长期演变规律。这导致 算法模型天然携带“人类利益滤镜”,价值对齐本质是人类中心主义投射。 数据遮蔽的深层矛盾在于 现有采集标准仍沿袭工业文明时期的功利主义逻辑,未适应生态文明建设需求。
二、生态中心系统的构建蓝图
人类中心主义倾向及生态视角缺失,是技术永存的局限,是evil problem,更是环境伦理哲学中的难题,当然实践是更难的部分,因为永远只有一次选择的机会。要彻底规避人类中心主义倾向与生态视角缺失,需在本体论层面重构认知框架,并发展非表征性实践体系。这种路径不是调和折中,而是通过认知革命与技术突变实现范式跃迁。
我放弃寻找折中的策略,试图探索一种规避生态视角缺失&去人类中心主义倾向的方式:
- 构建生物圈贡献账户:比如量化地衣岩石风化作用对大气调节的贡献值,通过贡献值人类需要资源归位。区块链技术让技术主导决策,而人成为非人类主体的代理。
- 奖励式土地保护机制:居民自愿申请土地维护(智能合约和区块链技术选择土地,用GPS精确定位面积,其他技术定期检测维护情况)来获得合法资产。
- 伦理协议约束:
生态决策区块链:将物种生存权、环境承载力等要素编码为智能合约。将“生态链稳定性”作为价值对齐的核心参数,而非单纯优化人类健康相关指标。这要求算法开发者承认苔藓、昆虫等生命体的数据主权,避免将其简化为“环境资源”。
经济系统改革:任何技术方案必须通过生态系统的自组织韧性测试,企业利润的30%自动转换为对应生态损伤的逆时间复利债务
进化算法驱动的数据演化:引入生态学中的能量流动效率和生物多样性指数作为进化算法的适应度函数,使数据标注过程模拟自然选择机制。
三、生于石,归于石
原始太阳星云在引力坍缩中旋转、凝聚,氢与氦的尘埃逐渐聚合成行星的胚胎。
岩石矿物从炽热的熔融状态冷却固化,成为承载生命的原始画布;
碳、氧、铁等元素在超新星爆发的余烬中跨越星际,最终在地球大气与海洋里编织出有机分子的序章。一次可能的深海热液喷口催化了氨基酸的诞生,无机矿物与能量流动的偶然邂逅,让岩石第一次获得了感知的能力———这种能力在38亿年后演化成人类复杂的意识网络。
地球46亿年的层积历史被压缩为人类纪年的切片。正如地球本身只是宇宙物质暂存的形态,人类的感知也不过是碳基分子在时空中的短暂共振。
第四次革命不应该是技术革命,应该是———技术共生的生态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