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星星的距离,似乎变远了。
记录一些随想,最新更新是2025-02-20,以后想到的会补上。
在路上
0x01 散步是最小单元的旅行
散步并不总是消磨,也是一项活动。我并不否认我也会在无事可做时去散步,就像有些人早起第一件事就是查收邮件,这样会消耗你一天中最宝贵的时光,也表现了你并不知道自己原本要做什么。
但散步于我,更像是一种最小单元的旅行。一件事情做久了,不管多抽象,可能都会建立起自己的一个生态系统,在生长中逐渐磨合,然后成为生活方式和可靠的习惯。
我喜欢散步。高中那会儿赶上天晴,夕阳西下的时候,就会去操场一直走。我似乎是那时候开始喜欢上散步的,当然那会儿喜欢跑操场是因为别的原因。有时不经意的散步让我碰见某人,每到这时,散步仿佛就发挥了它最大的好处,我恨不得一天24小时都在操场转圈。
毕业之后,有一天的暑假,白天昏沉的睡了一天,醒来已是下午六点,我起床还是决定出去透透气。那天,我走了一条不曾光顾的路,在我到达那里的操场之前,一个少年向我奔来。我看清了才敢确定,是高中的他。我没有停下,只是在往前走的时候反复回头。
大学里的时光总是很无聊,无聊得让我觉得散步也变的无聊。可我依旧常常在晚饭后去绕着环湖5公里的绿道走着,这成了灰白单调生活里唯一的乐趣,将我从苍白的校园生活中拉出,耳机又为我建立了平静的私域空间。
在上海的时候,散步也占据了我大多数闲暇时间。可能是我懒吧(悲)从家到地铁站的1公里多的路,十点多飞奔着出门4分钟就能跑到,下班回去时往往慢慢悠悠荡半个小时才到家。即使是在休息日,也多不过是骑车去往不同的森林,公园,或在家旁的公园躺一下午晒太阳。我跳上海边的石滩,和一只狸花猫站在一起看向大海;在鲁迅公园拍下了绿野仙踪;凌晨两点,骑上车漫游不夜城;迎着风戴着耳机放开手唱歌,站起来去碰高处的树;在博华路停下来拥抱每一棵被风吹的银杏树。我想,这些平淡的,完全自由且由我支配的日子才是我最终要去实现完全获得的,我很满足我现在就可以拥有。
现在在乡下,环境设施风景其实都比不上过去,但我依旧每天出门,短则15分钟,长则几个小时。风景总是会看腻的,可是人的视野在变。小时候走路只会盯着路看,后来看向远处模糊的人,近来则总是看着天。
0x02 在路上的时间
我问过一个人,“在路上的时间算是什么”,他的回答是这样的:
路上就是一切,一切都在路上。
更路上的路上,那就是灵魂的小憩。
我当时其实不能够完全理解,今天尝试解构这句话。
我其实很满意我对散步的接受性,因为倘若你觉得散步本无用,那么通勤的时间在你看来也会是工作的附属消耗,公园和森林对你无法再有吸引,因为任何地方在你看来都是双脚的行走,一切都被趋同化。如果你这么想,那我很难想象你能有什么长久的快乐了。
“路上就是一切”这句话很对,一旦你接受这个设定,你就会走上路。但是还不够,你还要接受这句话的逆向,即“一切都在路上” 若你同时又接受这句话的设定,那么你在路上获得的一切都可以在路上寻回,那些曾伴随你的事物没有消失,他们依旧存在,只是你们已不顺路。
长时间宅家让我觉得自己没有活性,周围一切只是在重复中老去,简直让人看不到希望和动力。一旦走出去,听听鸟儿今天在吵什么,湖边的白鹭会选择在哪边落脚,人是自然的产物,最好的生活方式最终也是回到自然中去。
一个人在社会中,承担着不同的身份,在哪些时刻又可以完全做自己呢?面对多个评价体系,你的心思多半就已经用在判断这些体系上了。但是在一个人散步时,你就可以抛下这些面具。旅行也是一样,到一个没有人认识你的地方去,你会觉得不太在意外界的声音了。
至少我喜欢这样,很多随想和心流也都是在散步中完成的,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在颅内生成后已被抹去————这样就够了,一些成熟的就记了下来。
在雨中
infp的人生是淋雨的一生。
因为喜欢淋雨。
今晚拿了把伞就出门散步了,打开的时候发现是没手柄的,不过似乎我不需要那玩意儿。我把伞交给了我的恐龙。
没错,把小恐龙帽拉紧一点后承重正正好,于是我很得意的双手插兜接着走路了。
在路上,我想到一次长途citywalk,我带着伞但没打开过,我确信不会下雨后,直接把它丢在了垃圾桶上,这样可以轻便地继续walk了。
一个晚上去了夜市,赶上了台风,暴雨是突然袭来的,把夜市很多小摊车都吹倒了。我等了十分钟,雨没有变小的意思,我也没有继续等的意思了。走进雨里,开了辆共享单车一路骑回学校。那整个过程给我的感受是愉悦的,我没有撑伞,只是感受风,雨交织和它们打在身上的快乐,就像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人会自然而然地享受晒太阳的快乐,但不会像植物一样在雨中静止几个小时。
一旦发现了这个秘密,我就可以在任何合适的雨天尽情享受雨了。去年11月的两次超级台风,上海的飓风尤其大,吹断了很多树,似乎是我遇到的最大台风。早上我依旧老实的撑着伞上班了,六点多出了地铁站,所幸雨还很大,一顶帽子一个耳机一个背包随我撞进了雨里。风是迎面吹来的,把雨都打在脸上,它们像孩子一样,我也任由它们这么玩。我很高兴大家都乐意这样做游戏(指我,风,雨我们三个),就这样走一段跑一段,边跑边跳着,就出汗了,我热泪盈眶,似乎很久没有像这样快乐过,只有在这些最热烈疯狂的日子里,我才能重建与自然的直接对话。
那场近年来最强的台风成了我屈指可数的最大快乐之一。
给星星
前些日子看到一张仙女座星系全景图给保存了下来,图上有2亿颗恒星,就是最上面的图片(原图是9870*42208的),大多数设备都无法看清全貌。
今晚散步时发现,山的另一面是科技城,另一面(我这一面)本该是黑暗的才对,可是湖面却是亮的。问了一下是光线经大气散射形成的“天空光辉”,或者是地形反射/绕射间接到达河流区域造成的。我不经感叹,几千年的文明到底不如近来30年的迭代,人对自然的破坏早就不可控了。天空变得越来越亮,倒把星星衬得黯淡。航天领域的发展让人类探索太空从幻想变成可能,SpaceX的星链计划又让人看到地球外的生存机遇。这些都是不可否认的对宇宙的求知欲和好奇。
过去人们抬头就能在陆地上望见银河的历史是否已经成为过去式,在我们和真正的太空之间,仿佛已经被隔开更远的距离。我不高兴,我看不到银河了。任何一颗恒星的光都比人类文明的光的总和耀眼,可是如今星星看起来却没那么亮了。
我们凝视被稀释的银河时,或许正在见证新的”光学奇点”——人类具备同时照亮地表与遮蔽星空的能力,这是否已与探索的初衷相悖?光污染不仅遮蔽星空,更割裂了人类作为自然产物的原始感知。
我们截取恒星的光谱,不应遮蔽后来者的星空。
疾风起命途入无常,
独嘶怆,
未谙尝,
看永夜的尽头 霎时燃天光。
————以上记于2025-02-20
About this Post
This post is written by pikalock, licensed under undefined.